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4-10-13    类别:人口问题

   二十世纪期间,由于加强卫生,改善营养,加上采用有科学依据的医疗做法,死亡率大大降低。到了1950——1955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原来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66岁,但由于得益于这些进步,其预期寿命自此已增加到77岁(见表5)。

   20世纪50年代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抗生素、疫苗和杀虫剂的使用增多,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从1950——1955年的41岁增加到2005——2010年的65岁。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预期寿命岁差缩小了,从1950——1955年的25岁减少到2005——2010年的12岁。但是,最不发达国家死亡率下降缓慢,其预期寿命从1950——1955年的36岁上升到2005——2010年的55岁,它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从5岁增加到13岁。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差距,部分原因是亚洲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预期寿命的延长异常迅速(见表5),也是因为艾滋病毒高度流行、未能控制疟疾等热带地方病及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存在长期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表5 按选定时期主要地区分列的出生时男女预期寿命

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

  • 来源:《世界人口前景:2006年订正本》。

   艾滋病毒的出现以及世界各地产生的流行病促使受该疾病影响的国家的死亡率上升。2007年,估计有3 3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90%的人居住在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虽然世界其他地区避免了影响非洲的这一疾病的毁灭性蔓延,但需要采取迅速和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出现类似的情况。艾滋病毒/艾滋病造成的影响是世界各国政府在人口方面的主要关切问题:93%的发展中国家和81%的发达国家认为这是重大的挑战。

  尽管艾滋病毒/艾滋病产生了影响,预计多数区域的预期寿命会延长,到2045——205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范围达到75岁,除非洲外,各主要地区将达到更高的数值。虽然多数主要地区的预期寿命预计会达到同样的水平,但最不发达国家将会落后。此外,鉴于许多国家最近遇到了挫折,还不能肯定存活率会如预计一样得到改观。发展中国家如再次发生传染病,或在应对老龄化人口所带来的慢性病负担时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妨碍在寿命方面取得预计的进展。

  两性存活率的差异依然存在,这是由于决定不同年龄死亡率的生物、医疗和行为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在死亡率低的人口中,在所有年龄中,女性的死亡率一般都比男性低。但是,过去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在某些年龄中,尤其是在儿童或刚刚成年时,女性的死亡率高于男性。 一般来说,在新生儿期内,女婴的死亡率低于男婴,因为男婴在初生期间更容易患致命性的围产期疾病、先天性异常及传染病。 在成年时期,吸烟、饮用酒精或进行冒险等行为因素加上女性性激素的保护作用等生物因素,促使女性的死亡率低于男性。妇女在生育年龄期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虽然女性的这一优势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但妇女在老龄时的死亡率仍低于男子。

  如今,多数国家的女性预期寿命都高于男性。从全球来说,按2005——2010年期间的死亡率计算,新生女婴预计可活到69.5岁,而男婴则活到65.0岁。在1950——1955年和2005——2010年期间,男女预期寿命的差异从2.7岁增加到4.5岁。与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及大洋洲的男性相比,女性由于其预期寿命得到较快的延长而在存活率方面的这一优势不断提升。非洲和北美洲的女性在存活率方面的优势则下降了(见表6和图一)。

表6 按选定时期性别、主要地区和存活概率分列的出生时预期寿命

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

  • 来源:《世界人口前景:2006年订正本》。

图一 1950——2010年按发展集团分列的男女间预期寿命的岁差

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

  • 来源:《世界人口前景:2006年订正本》。

  在较发达区域,女性预期寿命的优势从1950——1955年5.0岁增加到2005——2010年的7.3岁。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女性预期寿命相对于男性显著延长(从5.0岁增加到8.3岁),这主要是因为东欧的女性存活率优势提高了,而自1980年以来东欧的男性死亡率却维持不变或甚至升高了。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洲的女性预期寿命优势下降了,在1950——1955年和2005——2010年期间从5.8岁减少到5.1岁。

  在欠发达区域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预期寿命较长,性别差异较大,在2005——2010年期间女性的预期寿命增加到6.5岁。非洲和亚洲的预期寿命方面的性别差异要小得多,非洲两性相差2.1岁,亚洲相差3.8岁。非洲的女性优势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期间减少了1岁多,主要是因为出现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病,妇女受影响的人数多于男子,且受感染的年龄越来越小。亚洲女性的预期寿命优势增加了,20世纪50年代的升幅很低。在2000——2005年之前,非洲的女性预期寿命优势高于亚洲。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预期寿命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不同发展集团中的国家政府对于适当死亡率的观点也有很大差异。2007年,63%的发达国家认为其人口的预期寿命水平可以接受,持同样观点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有36%,最不发达国家则没有持同样观点。

  在许多国家中,一些特定人群,特别是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依然过高,令人难以接受,因此需要有特殊的政策给予关注。2007年,35%的发达国家认为其5岁以下死亡率水平是无法接受的,而86%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所有最不发达国家持同样的观点。

  儿童死亡率下降是全球预期寿命上升的主要因素。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期间,世界各地5岁以下的死亡率估计下降了19%,即每1 000例活产的死亡数从91例减少到74例。在2005——2010年期间,欠发达区域的出生到5岁期间的死亡概率估计为每1 000例活产有81例死亡,是较发达区域的9倍,较发达区域的5岁以下死亡率估计为每1 000例活产9例死亡(见表7)。最不发达国家的5岁以下死亡率尤其高,每1 000例活产有141例死亡,是发展中世界其他国家(每1 000例活产62例死亡)的两倍多。在欠发达区域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5岁以下死亡率在1990——1995年和 2005——2010年期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45%。亚洲5岁以下死亡率在同期也下降了28%,而非洲仅下降了16%。

表7 1950——1995年和2005——2010年按主要地区分列的男女两性5岁以下死亡率

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全球死亡率趋势和艾滋病的影响

  • 来源:《世界人口前景:2006年订正本》。

  15至60周岁的成年存活概率是人口疾病负担的重要指标,因为这些年龄的多数死亡都是可以防止的。按当前的死亡率计算,在所有15岁的人中,有82%的人将活到60岁(见表6)。较发达国家15至60岁的存活率较高(88%),而最不发达国家仅为68%,发展中世界其他国家为83%。

  大洋洲(89%)成年人估计存活率尤其高,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5岁的人有94%可能活到60岁,北美洲(91%)和亚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成年人存活率非常相似,从84%到86%。欧洲的成年人存活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东欧的成年人死亡率高,按目前的死亡率计算,预计东欧15岁的人只有77%可活到60岁。非洲的成年人存活率最低,为64%,主要是因为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病的影响。

  按目前的死亡率计算,全球60周岁到80周岁的存活概率为50%(见表6),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老年人存活率存在重大差距。在发达国家,按目前的死亡率计算,60岁的人有57%将活到80岁,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5%的人会活到80岁。最不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存活率最低(33%)。在各主要地区中,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老年人的存活几率最高(均超过60%),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55%)及欧洲(52%)。欧洲老年人存活概率低还是因为东欧的老年人死亡率高造成的。亚洲的老年人存活概率为48%,明显比其他主要地区低,非洲最低,为33%。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仍高,只有17%的国家认为其孕产妇死亡率水平可以接受。2005年,发展中国家每100 000例活产约有450名妇女死亡,而发达国家的对应数字很低,为每100 000例活产11名妇女死亡,最不发达国家则达到870名妇女死亡这一惊人的数字。 几乎所有最不发达国家都认为其孕产妇死亡率高得无法接受,并可能无法达到千年发展目标所要求的下降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