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4-11-19    类别: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超过10%或7%时,即认为该国进入了老龄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出生率、预期寿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经历一个快速的演变过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397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占总人口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占总人口8.87%。很显然,我国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行列。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人口问题著名研究员、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博士在其出版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预测: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7%到14%只需要27年,而已进入老龄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用了50—100年。据联合国人口司2013年6月13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介绍:1950—201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率为187%,而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达到230%。其预测2010—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将增长70%,而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率仍将维持在200%左右。据专家预测,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2亿,约占总人口的16%,平均每年将增长860万老年人,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到2050年,6O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二是老年人口规模大、地区发展不均衡。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统计资料,我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67%,而老年人口则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1.04%。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老龄化还表现出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从地域角度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增速较快,特别是江浙沪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9.6%;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生育政策(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限制)等的影响,老龄化程度较低,如青海、西藏只有4.2%。

三是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大。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给予他们较长的准备时间和充足的物质条件去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均比较薄弱,如表1-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GDP与其他老龄化程度类似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更快,人口基数也更大,超前的老龄化对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造成深远影响,压力非常大。

四是城乡老年人口收入来源不均衡。据悉尼大学副教授约翰·李在其发表的《老龄化中国的隐患》一文中指出:中国城市平均65岁老人目前约60%的收入依靠国家,约27%的收入来自家庭转移。然而在中国农村,国家提供资金只占他们收入的5%,45%来自于劳动收入,50%来自家庭转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城镇月均退休金达到1527元,而农村月均养老金仅为74元。随着老龄化形势加剧,子女承担其年迈父母财务负担的能力将越来越紧张,国家为退休人员提供收入的负担将显著增加。

二、老龄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并且持续的过程,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生产效能的下降、保障支出的加剧以及家庭负担的加重等等。而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金融市场中极其重要的角色,人口老龄化将是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必须及早加以研究,认真思考这一大背景下银行业务经营活动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战略调整。

(一)老龄化对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理论指出:年龄对人们的预期收入和风险偏好会产生重要影响,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往往远低于年轻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直至退休,人们的工资收入有一个增加、下降的过程。因此,老年人补偿风险损失的能力下降,对于安全性资产的需求逐渐上升。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的风险投资偏好下降,从而整个社会的金融资产配置会更多地趋向于具有确定收益的安全性金融资产,例如银行定期存款。当看到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超前消费的恶果之后,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谨慎性消费,将更多的钱存进银行用于应付难以预料的未来消费支出。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居民家庭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居民储蓄存款下降。

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不但将降低总的储蓄水平,而且会抑制储蓄增长率的提高。这势必要影响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储蓄率的下滑,将带动中国投资率的下降。因为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数量会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2013年初公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373亿,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十年来首次下降。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我国储蓄存款仍有望增加。但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的总储蓄率必然会持续下降。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规划新的经营战略。

(二)老龄化对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影响

个人贷款业务目前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个人贷款业务中又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从统计规律看,一个国家的住宅需求量是由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家庭分裂速度决定的。目前,中国的总体人口结构已经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家庭人口结构由建国初期的“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转变。在“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下,家庭人口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不断分解为一个个“核心家庭”,所需房屋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长。在“倒金字塔”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人口数量自上而下逐层减少,对住房的需求也会逐渐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必将造成房贷需求的下降,从长远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住房信贷将产生负面影响。

(三)老龄化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老有所养”的梦想与“未富先老”的现实差距较大,使整个社会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随着老龄化的推进,我国青壮年普遍将面临“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将花费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上,这也导致他们无法腾出时间为自己制定有效的投资规划。商业银行可以结合理财、保险等业务,按照客户各个生命阶段的风险收益特征,对其未来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各项事情进行规划,以达到对其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老龄化社会下客户强烈的理财需求和自身薄弱的理财能力之间的矛盾,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商业银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营策略

近几年,商业银行虽然面临金融脱媒的挑战,但是利息收入仍是其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存贷业务的规模增长会进一步放缓,甚至出现萎缩,对银行目前的经营模式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及早转型,转变经营战略和客户战略,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

(一)抓紧制定老龄化客户服务策略

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总是把眼光盯在高端客户身上,信奉“二八定律”,而忽视老年客户群体。其实,根据“长尾理论”,大规模的中小客户群对于银行的利润贡献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萎缩,“老年红利”有望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届时,老年群体将掌握大量财富。因此,银行可以尝试从中老年客户中发现潜在价值,从中获取利润。随着各项保障措施不断到位,近年来,老年人的财富开始逐渐增多并分层。理论界的“个人的生命周期与财富周期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老年人的财富产能。同时,现在国家鼓励发展老龄产业,社会资源对老年人事业的倾斜,针对老年人一系列软硬件环境的建设,给银行公司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商机,也给零售业务发展带来切入点。另外,老年人是家庭、社区的核心组成人员。如果银行在老年客户群中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远胜过任何媒体的宣传效果。因此,应从财富观和品牌效应出发重新思考老年客户群体的价值,将老年客户作为银行服务的重要客户群体之一。

(二)创新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

对于目前国内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家庭总资产和资产结构都比较接近,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开发自动化理财工具帮助大多数大众客户进行养老理财规划。适应老年人“以钱生钱”的理财需要,开发养老理财产品;根据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养老理念,养老理财应该做到“长期限”和“低门槛”,把目前银行推出的短期养老理财产品,向养老计划、终生理财过渡;积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激活个人房屋这种“僵化的资产”,将房屋赋予居住、养老和投资的多重功能,帮助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并活跃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试办养老金信托业务,提供诸如精算会计、养老金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养老产业融资等服务;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统一账户产品组合,改变目前个人在银行的账户越来越多(有存款、贷款、信用卡、基金、理财、保险等),开发一种多功能卡,设定一个综合账户,将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贷款、信用卡、基金、理财、保险、贵金属等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关联,放在这个综合账户内,客户在柜员机或网上银行就可查询,以适合记忆力相对较差的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要。

(三)创新服务渠道方便老年客户

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改变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心理素质逐渐弱化,对金融服务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更高,他们更注重服务的方便和人文关怀。因此,银行应在服务渠道的建设上更加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增设方便快捷的社区金融服务机构,增设有人值守的自助银行,或配备远程智能柜员机,通过实时通讯技术实现远程客服人员、理财专家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一般银行柜台服务、专家团队式理财、金融规划等多元化服务,方便老年客户;加快电子银行发展,以适应老年人的移动能力较弱、对资金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特点,电子银行产品安全、便捷的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拓展电子银行服务范围,增加金融品种,整合证券、基金、外汇、贵金属、国债及保险等理财业务,构建全能的理财服务平台,以适应老年客户的需求;加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不断积累经验,体现特色服务。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客户,银行在办理部分业务时可通过移动POS和移动终端,提供上门服务。

(四)管控老龄化条件下的银行经营风险

老龄化结构下的社会,人们对于资产安全的要求更高,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要求也更高。一旦银行出现“风吹草动”,甚至仅仅是社会传言,老年人的担心将远远超过年轻人,稍有不慎,会影响区域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因此,做好老龄化社会下的风险识别、预警和管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呼之欲出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将为广大中小储户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但存款之外的金融业务风险如何防范和缓释,还需要认真研究。要探索建立银行养老信贷和养老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在产品开发时就应考虑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手段,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对于投资收益曲线可能向负值变动,或者风险加权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零或负值的理财产品,应在合同中设置终止条款,尽可能减少银行与老年客户的损失。开展老年投资者风险教育,根据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经验、风险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向其推荐不同的合适的理财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