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12-28 类别:吉林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7.6,而吉林省人口性别比为113.4,这意味着每100名女性对应113.4名男性。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期间,大量迁入男性人口有着直接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家属的迁入,吉林省的人口性别比也逐年下降。
在之后的五次人口普查中,吉林省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8、104.8、104.7、104.9和101.9,下降趋势明显,且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都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更是一直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
尽管2010年,吉林省男女比例为101.9:100,看起来差别不大,但这是在出生人口性别比(112.4)和死亡人口性别比(142.0)偏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每出生100位女婴,就有112.4位男婴出生;每死亡100位女性,就有142位男性死亡。
梳理吉林省以及全国各地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会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人口出生性别比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在80年代中期,B超技术在全国开始普及。”王晓峰说,“虽然2003年国家明令禁止胎儿性别鉴定,但出生性别比高的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
2010年前后,渴望生男孩“传宗接代”的想法并不普遍。“就是在省内乡村,有这样想法的也不占多数。”王晓峰介绍,“接受我们调查的夫妇中,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希望能再生一个男孩的比较多,但并不是出于传宗接代,而是希望能够儿女双全。第一个是男孩的夫妇,绝大多数希望有机会能再生一个女孩。”
人口城镇化
增速已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城镇人口数量和比例等数字是体现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依据。
1949年吉林省城镇人口仅有222.3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1464.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2.04%升高至53.36%。
从22.04%到53.36%,并非一路上扬,而是几经波折。记者查询大量资料发现,对于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率变化,业内学者和官员普遍认同的是,按照年代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这一阶段,国家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向东北地区倾斜,吉林省工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带动了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至1957年,吉林省城镇人口增加至383.8万人。
1958年至1965年是第二阶段,7年间,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出现剧烈波动。1958至1961年“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大幅增加,至1961年底,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率达43.33%。之后三年自然灾害,以及行政建制撤销与重设的变化和大批建设项目的停建缓建,部分城镇人口政策性向农村流动,到1965年,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率下降至35.31%。
1966年到1978年是第三阶段,同全国形势一样,“文革”期间,吉林省国民经济徘徊不前,工农业生产停滞,城镇建设遭到破坏。同时知识青年和干部“上山下乡”等运动,也使人口城镇化进程受阻。这12年间,吉林省城镇人口仅增加195.3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仅提高了0.7个百分点,达到36.01%。
从1979年至今,是第四阶段,1979年至2010年的31年间,吉林省城镇人口增加690.80万人,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3.36%。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因为国家实施东北地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倾斜,之后这一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18.1个百分点。”王晓峰说,改革开放之后,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差距更为明显,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已经高于吉林省接近1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吉林省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整体发展态势。”
人口老龄化
100人要供养11.4个老年人负担加重
200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1%,高于联合国制订的7%的标准,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吉林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略慢于全国总体水平,到2003年,吉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破7”,达到7.05%。
中国的第一个“老龄化城市”是上海,产生于1979年,北京市1990年进入老龄化,我们的“近邻”辽宁省是1996年进入老龄化。
对于老龄化,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寿命和养老。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吉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3.1%,在接下来的五次人口普查当中,这一数字在逐次提升:3.2%、4.0%、4.5%、6.1%、8.4%。另外,吉林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在2010年达到35.48万人,占总人口的1.29%。
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吉林省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6.18岁,其中女性为78.44岁,男性74.12岁。所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简单说就是现阶段每个人若无意外,应该活到的年龄。
和寿命相比,吉林省的养老形势不那么乐观,2000年五普时,吉林省社会供养比为5.6%,到2010年六普时,吉林省社会供养比就达到11.41%。社会供养比是指65岁以上人口与20至64岁人口之比,尽管看起来,100人才需要供养11.4个老年人,“但是这一数字在10年间上涨了两倍还多,给劳动年龄人口带来了更大负担,会对就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王晓峰分析说。
世界上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法国,19世纪50年代,欧洲产业革命接近结束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带来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法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很快达到10%,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纷纷进入这一行列。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与该国经济发展趋势基本是同步的,其自身所具备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能够较为有力地承担这种压力。”王晓峰说。
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原因并不全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还有教育普及、妇女地位提高,尤其是生育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所以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后,面对的是‘未富先老’局面。”王晓峰表示,吉林省是中国最先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迅速,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相应高度。“吉林省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全省经济能够更好发展,这是吉林省将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家庭结构
单人户超一成社会问题要关注
吉林省家庭平均人数是多少?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吉林省户均人口数为2.94人,低于全国平均的3.10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户均人数首次低于3人。
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四大直辖市之外,仅有浙江、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四个省份的户均人口数比吉林省小。
从1964年二普之后,吉林省户均人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1964年5.01人,1982年4.39人,1990年3.88人,2000年3.32人,2010年2.94人。
2010年,城市家庭户户均人数为2.62人,镇为2.7人,乡村3.35人,跟2000年五普时数据比较,城市下降尤其显著。10年间,吉林省家庭户户数增加了14.65个百分点,同时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8.47平方米增加为24.06平方米,由此可以得出,户均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较快,购置新房和父母或子女分户的大为增加。
户均人数低于3人,意味着1人户和2人户的增加,记者梳理四普、五普、六普的数据,可发现吉林省1人户所占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3.16%上升至2010年的12.43%,2人户所占比重则是从2000年的9.17%上升至2010年的27.37%。3人及以上户则在减少。由此看出,吉林省所有家庭当中,有近四成为2人以下家庭。家庭规模的变化,将导致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动,单身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非传统家庭结构类型大量出现。
“可以推测,单人户中,留守儿童、独居老人、中年离婚人群和青年独身人群占了其中大部分,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王晓峰说,“比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中年离婚人群重组家庭问题,青年人未婚同居甚至试婚等问题,这是需要社会进行广泛关注的。”
不仅户均人数下降,六普数据显示,家庭代际层次也是更为简单,一代户和二代户是省内家庭主体。
时代在发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姻观已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与之对应的是结婚年龄和离婚率不断攀升。
人口素质
“千人医生数”几乎未变
人口素质主要包含人口身体素质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
身体素质主要从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人口粗死亡率三个指标来衡量,对比吉林省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以上三个指标,分别由73.05岁、18.26‰和5.33‰变化为76.18岁、1.35‰和4.93‰,可以看出,吉林省人口身体素质在10年间得到很大提高。
提高身体素质很重要一方面是医疗条件,从2000年到2010年,吉林省医疗卫生机构数由3323个提高到9512个,每千人病床数由34张提高到41.9张,表明吉林省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另一项重要指标,每千人医生数10年间几乎未变,仅由2000年的22.6个提升至2010年的22.7个。
衡量人口文化素质高低,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等。从2000年到2010年,吉林省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02年,达到9.23年。这也是吉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9年义务教育年限。
在吉林省所有人口当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约为271.5万人,占总人口的10.65%,较之2000年提升近一倍。这也恰恰是大学毕业生从当年“你追我抢”到如今“乏人问津”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和全国相比,吉林省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和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人口进行了两次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吉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排名比较靠前。高中以上学历占比排名当中,吉林省以21.45%排名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北京(47.79%)、上海(42.92%)和天津(33.55%)。大学程度学历占比排名中,吉林省以6.30%排名第九,前三名依然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排名当中,同在东北三省的辽宁和黑龙江均比吉林省排名靠前,分别是第五名(7.94%)和第六名(7.32%)。
依据各省统计年鉴、科技年鉴和人才资源发展报告绘制的表格《东北三省人才水平比较》,反映的是2000年的情况,吉林省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和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基本相仿,但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两省都低。在人才投入方面,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吉林省(0.87%)要比辽宁(1.56%)和黑龙江(1.19%)低。同时,吉林省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5%)要比辽宁(2.9%)和黑龙江(3.36%)高。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东北三省中,吉林省在人才方面并没有优势可言,人才投入低,贡献率低。
吉林省一方面普通劳动力多,无法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很多重要岗位缺乏熟练劳动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也缺乏。因此,要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速览吉林省60年人口数据
看总数
历次普查吉林省人口总数
1953年:1129万
1964年:1567万
1982年:2256万
1990年:2466万
2000年:2680万
2010年:2745万
看性别比
历次普查吉林省人口性别比
人口性别比,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之比,意味着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有多少
1953年:113.4
1964年:108.8
1982年:104.8
1990年:104.7
2000年:104.9
2010年: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