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11-10 类别:安徽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第2号公告。公告显示,安徽常住人口达到5950万人,位列全国第八。与十年前的2000年相比,这个排名上升了一位,不过常住人口数总数却减少36万。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我省人员流动性加大了。
安徽常住人口在全国排第八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显示,目前全国人口数为1339724852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安徽常住人口数为59500510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44%。这个比重,较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所下降。
记者查阅当时的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现,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省的常住人口约为5986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73%。
安徽常被称作“人口大省”,那这个“大省”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如何呢?记者比对全国各省市区的数据后发现,这次安徽常住人口数排名第八位,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排名上升了一位。
从全国来看,广东常住人口超过一亿,达104303132人,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随后分别是山东省(9579.3万人)、河南省(9402.4万人)、四川省(8041.8万人)和江苏省(7866万人)。而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广东省还“屈居第三”,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常住人口数分别位列第一、二位。
800万江淮儿女哪儿去了?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2010年,我省户籍人口为6826万人。不过,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却只有5950万人。两个数据相差876万人,这些安徽人都去哪儿了呢?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统计部门相关人士。这位人士表示,人口统计较为专业,市民要看懂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需要先分清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区别。户籍人口是公安部门户籍统计的人口,它是以公安户籍记录为统计基础。而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户籍长期在外地的人口),以及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存在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值非常接近。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经商、务工、求学等流动人员越来越多,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大。“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也就是1982年,开始采用常住人口口径,不过当时两种口径统计结果相差很小。”一位统计工作者表示,如今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据的差距主要来自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向基本是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换言之,出去的安徽人多一些,进来的安徽人少一些,两个数据就出现了差距。
6个安徽人中有1人住在外省
“为什么户籍人口增加了,常住人口反而减少了36万人呢?”很多市民对此表示不解。省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人口加快流动造成的。安徽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省每年人口外流速度逐年增加,跨省外出人员从不足5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834万人, 2007年更突破了1000万。从2008年开始,我省外出人口规模稳中有落,2009年,我省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为992万人,也就是说,平均不到6个人就有1个人流向外省,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五省市,占流往省外人口的88%。
统计部门相关人士分析,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观念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人口流动是正常的现象,好比深圳的户籍人口远远低于其常住人口一样。”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马芒认为,沿海地区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这种趋势在存在地区差异的情况下会表现得很明显。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是个双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