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大退潮迎来拐点(4)

发布日期:2014-12-30    类别: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但留学人员回国比例一直不高,人才流失困境长期存在。但近年来这一局面开始迅速改观,2001年中国出国留学8.4万人,回国1.2万人,回国比例仅为14.6%;2005年出国留学11.9万人,回国3.5万人,回国比例升至30%;2010年出国留学28.5万人,回国13.5万人,回国比例升至47%;2013年出国留学41.39万人,回国35.35万人,回国比例已升至85%。

由此可见,中国人才环流格局初步形成,这构成了中国人口质量红利的又一重要内容。

第五,中国“研发人员密度”从当前的较低水平,将逐渐向发达国家水平趋近,这个过程也正是“新人口红利周期”逐渐强化的历史进程。
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研发人员密度”仅为每千人1.8名,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同期美国研发人员密度为每千人8.8名,日本为10.1名,德国为8.4名,韩国为12.8名,OECD国家总体为7.7名,均远高于中国的研发人员密度水平。

这组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研发密度相比,中国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人力资源比较优势还远没有释放完毕。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实现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个转移”—国内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国际上产业和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这是中国第一轮人口红利的具体体现和释放。

然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第一轮人口红利式微,第二轮人口红利凸显,自主创新和人口质量红利的良性互动将取代“两个转移”成为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新动力。新一轮人口红利对增长的支撑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上面所述的“规模优势”方面,同时还体现在“成本优势”方面,这对于中国经济在高端产业构建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首先,在新人口红利周期,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将延续,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端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非常显著。有一组广为人知的成本比较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美国的小时工资达到34美元(以下数据均为2009年)、德国为46美元、法国为40.3美元、意大利为34美元、日本为30美元、韩国为15美元、中国为1.74美元(其中城市人员为2.85美元,乡村人员为1.15美元),巨大的成本优势使中国制造业以22%的全球份额位居第一。

其实,中国在第二轮人口红利周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高端人力资源”拥有类似的成本优势。Ernst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调查样本内的公司而言,美国一名工程师的综合成本(包含工资、福利、办公费用、机器设备)为30万美元/年,在中国仅为约3万美元,两者差距高达9倍。印度和中国的情况类似,调研数据显示,聘用一名有5年工作经验的硕士生,美国需要15万~20万美元,印度仅需3万~4万美元。最近几年跨国公司都在重构自身的全球研发网络,加大向中国、印度的布局,高端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正是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次,新人口红利决定了中国企业的R&D成本会大幅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R&D成本由四部分构成:人力成本、原材料、资本支出、期间费用,其中人力资本占比高达50%左右。OECD的一份详细研究显示,人力成本是R&D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根据调研样本来看,平均能占到48%的比例,各个国家之间会略有差异:美国为46.5%,法国为52.8%,德国为61.7%,日本为42.7%,瑞士为52.1%。可见,研发活动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中国高端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显著的创新成本优势,保守估算一下,中国高端人力资源成本按发达国家的1/6来算,即使不考虑原材料、资本支出、期间费用的成本差异,也将导致中国的R&D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1/3.5。所以,在自主创新被日益重视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在R&D这个核心环节的成本优势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