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渝外地人 10个当中6个是四川人

发布日期:2014-12-16    类别:中国

市人口计生委介绍,2013年的全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最新出炉,统计表明去年共有1043万重庆人离开原籍外出务工生活,其中接近一半的人进了主城区。而在来渝的外地人中,每10个外地人中,就有6个是四川人。

不愿走太远

去外地务工的重庆人少了

市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管理处副处长何科元介绍,统计表明,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2970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25万人,增长0.8%,常住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13年,全市外出流动人口(离开原籍一个月以上)1043.13万人,比上年增加23.57万人,其中外出至市外的人口531.98万人,占全部外出人口的51.0%,比上年减少1.96万人。

虽然重庆每年依然有300万的人口净流出到发达地区打工,流出的数量却在逐年递减,但流入重庆的人口却每年都在递增,显示出重庆对周边区县和省份的吸引力在增强。

而选择在市内流动的人口达到511.15万人,占49.0%,比上年增加25.53万人,显示出重庆人口流动更趋向于“近距离流动,在本市务工生活”。

流入人口的主力军依然是农民工大军,从区县农村到城里流动人口比例达到七成,他们中有81.3%的进了主城区,12.7%的居住于“一小时经济圈”。

川渝是一家

10个外地人有6个四川人

去年也有211万外地人流入到重庆工作生活,算上511.15万在重庆跨区县流动的人口,在重庆的总共有723万流动人口。

而在211万外地人的群体中,有162万余人都是来自与重庆相邻的周边省份四川、湖南、贵州和湖北,占外地流入人口的77%,占总流入人群的22.5%,这也一定程度上再次表明虽然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人口流动呈现就近流动的趋势。

而在流入重庆的211万外地人中,四川人占了134万,几乎占了六成多,真正体现了川渝一家亲的传统。

故事>

一个川妹子的重庆情结

在去年来重庆的134万四川人中,24岁的川妹子王静只是普通一份子,但她却有着浓厚的重庆情结。

王静是四川绵阳人,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位于重庆永川区的一所高校,学习商务英语。因为姨妈是重庆人,走动较多,在重庆呆了4年,王静说她“吃惯了火锅和小面,更适应了这里的炎热和重庆人的耿直火暴”。

大学毕业后,王静决定与同是老乡的男朋友一道,留在重庆发展,而在她的大学同学中,有一半的外地学生选择了留在重庆。

去年8月,王静在渝北区空港一物流公司找到一份文员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而已经变成丈夫的男友则找了一份销售员工作。

两人在渝北区双凤桥街道飞湖路社区租了一间两室一厅的小民房。搬进来的第一天,楼长李萍就主动上门了解两人的情况,告知可以享受的服务,提醒有需要可以随时找楼长,或者找社区。

听说两人结了婚,李萍告诉夫妻俩,如果准备要小孩,不但可以到当地的医院做免费孕前检查,领取免费的计生用品,而且有需要办证的,都可以委托楼长帮忙办理。

这让王静既惊讶又感动:“虽然我们是异乡人,但社区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看,让我对渝北区多了一份感情。”

王静说,虽然自己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但老家的父母都不反对两人以后在重庆定居,“虽然现在还没有钱付首付,但双方家长都答应以后会帮忙,并把户口迁到重庆。到那时,我们就成了真正的重庆人。”

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外地人变成本地人

渝北区双凤桥街道飞湖路社区居委会书记何安玉介绍,飞湖路社区位于渝北两路城区,虽然老旧,但环境安静,治安良好,因此一直是流动人口青睐的居住地,全社区人口10680人,其中流动人口7000多人。

渝北区计生委副主任吴海焱介绍,作为国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措施,国家在全国40个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市区开展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渝北区是重庆唯一的试点地区。

从去年开始,国家向渝北区投入50万元,由当地计生委牵头,联合当地财政、社保、公安、综治等5个部门展开,当地政府还配套了400万落实资金。

吴海焱介绍,为了让外来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渝北区正在从有效管理到高效服务的工作模式转变,并开始构建共享服务大平台。流动人口只要进入渝北区,租房、办证等各项服务的信息都会汇总到平台上,供各个部门掌握,主动提供服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外地夫妻带着孩子来当地租房,楼长就会第一时间采集信息传到平台上。如果孩子适龄需要上学,很快教育部门就会主动跟进联系,帮忙联系学校上学,卫生部门就会及时上门通知孩子到时间种疫苗。如果夫妻没有工作,社区会上门了解就业意向,并推荐就业单位。

吴海焱说:“我们的口号是,不管是重庆人,还是外地人,在渝北都只是渝北人,在这里不会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别和歧视。”

  2013年全市外出流动人口

(离开原籍一个月以上)

1043.13万人

外出至市外的人口

531.98万人

在市内流动的人口

511.15万人

  他们为何而来?七成流入人口来务工经商

调查显示,在流入人口流入原因调查中,70.2%的流入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其次是随迁比例15.9%,女性尤为明显,有两成女性属于随迁流入。以婚嫁为流入原因的人群占比最低,不足1%,数据表明以期通过婚嫁改变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流动目前已基本消失。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居住地,调查显示76.7%的流入人口是因为重庆有工作机会,挣钱多;有40%的人是因为“学技术、开眼界”、“亲朋好友互相照顾”;有35%的人是因为“孩子的良好教育”。

有机会

挣钱多

为何选择重庆

为孩子

的教育

学技术

开眼界

亲朋好友互相照顾

76.7%

40%

35%

调查显示,流入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45.65%),受过中等教育的比例为26.40%。

从年龄看,流入人口平均年龄为31.59岁,比2012年平均年龄降低0.78岁,其中新生代(80后)流入人口占比高达53.01%,比2012年数据高出17.68个百分点,表明流入我市的人口基本完成新老交接,以80后为主力军。

调查显示,71.92%的流动人口与家庭成员一同流动后居住在本地,子女一同流动比例高达56.08%,但仍有31.18%的子女为留守儿童,比2012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配偶一同流动的比例更是高达82.58%。

他们的年龄?80后群体已成为主力军

教育程度

初中文化

高等文化

(含本专科,研究生)

中等文化

(含高中、中专)

调查显示,就业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第一是私营企业,占四成,其次是个体工商户,占37.5%。在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则只有8%。

从流入人口就业分布情况看,已就业流入人口职业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服务类职业,占六成,其中又以其他商业、服务业、经商、餐饮为主;流入人口在生产建筑类就业的有2.5成,另外有近2成的流入人口没有固定职业。

而从他们从事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六大行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的比例最高,占比19.1%,其次是制造业、住宿餐饮、社会服务、建筑业和其他行业。

数据显示,就业流入人口平均每天工作9.03小时,平均每周工作6.03天。

他们的工作?六成从事服务类职业

最挂念的事

老人

赡养

家人患病

缺钱治

老家

农活

缺人手

子女

照看

91.9%

数据表明,77.8%的流入人群月收入低于同年度重庆市职工平均工资3782元,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2997元。而且有75.5%的流入人口就业收入在1051-3785元之间,而且有2.3%的人收入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统计表明,流入人口家庭月支出为2478元,人均月支出为1259元,人均支出占人均收入的一半。其中食品支出和房租支出占了流动人口家庭支出的七成左右。

除此之外,流入人口一年寄回老家的钱接近6500元,分别占家庭收入和家庭支出的13%和30%,流入人口寄回老家的钱(物)占老家总收入的49%。

他们的收支?食品和房租支出占七成

35%

28.9%

23.1%

流入人口性别比为112.25,较2012年同指标高5个点,显示目前流入人口以男性为主。

但数据发现,20-24岁的男女性别比最低,仅为87.7,显示出城市年轻女性群体数量明显多于年轻男性,年轻流动女性的婚恋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问题”。

调查表明,流入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居住时间为3.78年,其中近三成的流入人口居住时间在5年及以上,并且居住5年及以上人群的平均居住时间为8.89年。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身处异地时,最挂念的是老人的赡养问题(91.9%),其次是老家的家人患病缺乏支持问题(35%),老家农活缺人手问题。

他们的牵挂?最挂念老人赡养问题

从事行业工作

批发零售

制造业

住宿餐饮

社会服务

建筑

其他行业

他们的生活?六成融入当地社会

虽然在异地他乡,但绝大部分的流入人口已经融入当地社会,找到自己的城市归宿感。其中超过六成的流入人口已经完全融入或局部融入当地,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超过四成的流入人口准备以后留在本地安家立业。

而在与本地人关系上,超过95%的流入人口愿意自己或亲人与本地人通婚,而愿意与本地人成为邻居、交朋友的更是超过98%,显示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情况良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