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发布日期:2014-11-10    类别:上海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1929年外滩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在上海曾出现过两次,都使上海创造了让外界为之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而奇迹的代表作,都铸就在黄浦江畔……要触摸上海的历史,要倾听上海的心跳,只需到外滩走一趟。站在外滩的一头远眺,站在过往的人群里倾听,那远去的烟云回声、那铿锵昂扬的现代节奏、那世事变迁的神奇奥秘,会铺天盖地地迎面扑来。
在外滩拥挤嘈杂的人群里,你绝少会听到上海话,耳旁飘过的是各个国家的语言和各个地区的方言。然而,一二十年前,外滩的防洪墙是上海密集度最高的“情人墙”,月光下喃喃私语的多半是上海话。那些年,甚至在普通话最应该推广的知识分子的学术研讨会上,也用不着讲普通话。因为上海户口封闭了几十年,各单位不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已不多。
语言的单一,人口的单一,文化的单一,在一些城市或许是正常的,但在上海就不正常了。没有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上海,就如一条鲜活的鱼,被搁在了浅滩上。而九腔十八调的纷乱嘈杂,正是上海都市喷薄崛起时最兴奋的神经末梢。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在上海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使上海创造了让外界为之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而这两次奇迹的代表作,都铸就在黄浦江畔。
人口大流动,彰显上海文化大包容的精彩
上海的第一次人口大流动出现在开埠后的1843年,那是在帝国主义枪炮下丧失主权的彻底开放。短短百年,上海人口从20万激增到500多万,原先的一个三等县城,在19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这等发展速度,在世界城市史上闻所未闻。
上海的第二次人口大流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动的开放,仅仅花了10年时间,就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了一座又新又美的城市。上海速度,再次让世界惊讶赞叹。
上海在150多年中两次开放两次崛起,决非偶然,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就牵住了上海高速发展的历史惯性和未来趋势。而这些都写在了黄浦江两岸——外滩万国博览建筑和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创建史中。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是海运的发达,才让上海襟江带海、内联南北、外通远洋的特殊地理优势突现出来。以港兴商、以商兴市的上海,占住了黄浦江就占住了生命根基。而今,打量两岸跨越百年的两次腾飞,竟看到了它们惊人的相似和绝然的差异。
在外滩静下心来,便可以听到上海初始开放时喧闹的潮头。
哈同乘着远洋轮来了,在芦苇丛生的黄浦江和苏州河边上买下地皮。他甚至连那块地都没有多看一眼,便将它转手倒卖。几次三番,哈同暴富,究竟赚了多少钱,无人知晓。只知道他来中国时只带了一只皮箱,后来却在上海造了一幢豪华的哈同花园。
各国的淘金者和投资者涌来了,英国人最早获得黄浦江西岸从苏州河到洋泾浜的浅滩租界,造起了领事馆和西式楼房。以后,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和中国人都在港口边各显气派,争相耗费巨资,建成一座座独具各国特色的豪华建筑。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协调并存,构成了外滩“世界建筑博览会”的景象。它是上海开埠后迅速崛起的缩影,折射的恰是上海这个世界移民城市独具魅力的光彩——巨大的文化包容能力。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浦江两岸
如果说,打量外滩可以平视的话,那么,张望陆家嘴就必须仰视。东方明珠塔以亚洲第一超越了远东的所有高度。它是新上海人在这次自主开放中超越远东、走进世界的城市符号和心理坐标。上海人站在自觉融合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向世界一流建筑大师招标陆家嘴的设计蓝图,在世界范围内优中选优。这个过程,展现了上海人主动开放、主动融合的宏大气度,也是上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自信和民族自尊。许多看过陆家嘴建筑群的外国人都无不称赞:这里是世界上最新最漂亮的建筑。金茂大厦是中国传统的四方塔形,但高耸入云,还有国际会议中心、正大广场……人们很难给这片建筑定个风格,只能惊艳它们的美丽。因为它们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不古不今,又古又今。这个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正是今日上海在走向世界时的精神追求。
外滩、陆家嘴,就这样奇妙地将昨天和明天组合在今天,牵起两个时代龙头的百岁老人和十岁小孙遥相辉映。它们让所有游览者心领神会:外国人感悟东方的神韵,中国人赞叹西方的洋派,老人能获得怀旧的满足,后辈能享受时尚的激动。浦江两岸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世人一条真理:上海只有保持移民城市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创造性,才有活力,才能创造奇迹。
生命旋律,散落都市的每个角落
石库门是老上海最普遍的居民住宅,那里包含着前两个世纪五湖四海的中国移民在上海奋斗的生活基因。如今,大多的上海人已搬进楼房,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博物馆保留着他们的生活原型。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老上海的石库门住宅
那是一个从宁波移民上海的城市职员家庭。外表是欧化的石库门,推开黑色大门,却如走进江南的传统民居,一样有高墙围起的天井,一样有供祖宗牌位、挂家训书画和招待客人的客堂,老人房里一样有宁波带来的骨嵌镶木家具,一样有供灶王爷的灶间。不同的是,主人房里有不少西洋玩意儿:照相机、留声机、酒柜和银制器,女儿房里有时尚化妆品、摩登旗袍和30年代女明星照片广告。
这家三代人,老太太一定是讲宁波话,父亲一定是讲宁波普通话,而女儿在家讲宁波话,在外一定是讲上海话。家乡话与上海话的组合,是老上海绝大部分家庭的语言构成。南腔北调的上海滑稽,表现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场景。这种生活场景,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想象。
到了石库门,你就能了解,85%的居民都是移民的上海,每个移民的心头都融合着家乡文化和都市杂色文化的两种认同。他们在这样的融合中改造自己,呈现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新的生存方式。他们在这样的生存方式中获得心灵安慰,也获得城市彼此间的认可。同时,石库门也是充分利用城市稀缺土地的联体传统民居,是兼顾中西文化的城市居室创造。
今天,上海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保留了石库门历史信息的旧宅,精明的文化商人将它改造成上海目前最时尚的消费区。台湾商人的琉璃餐厅、画家的艺术商店、日方投资的音乐酒吧、菲律宾奔放的摇滚演奏、热辣的比利时歌舞……新天地将古旧石库门与世界各地的现代时尚相融合,塑造了又一个“不伦不类”却极其高雅的娱乐场所,将昨天与明天再次相会在今天,显示了上海移民文化不同凡响的生命活力。
在当年公共租界的虹口区,人们看到当年万国建筑的多伦路已完整保护为文化一条街。
当年高档住宅区的衡山路、茂名路、雁荡路、淮海路等,当代人完整地保存了它们幽雅的欧陆风情,成为体会异国情调的好去处。
上海在走向未来中,重演历史的高潮乐章:充分开放、五方杂处,兼容并蓄、改革创新。只要坚持开放,上海就能腾飞,这已被历史新证明。上海充满自信地对外开放,它所爆发的文化包容的创造力,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惯性延续的强大力量和壮阔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