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4-11-11    类别:青海

人口结构是人口诸要素的重要方面,是人口存在和运动的形式。人口结构的优劣对社会经济产生多方面有规律的影响,因此人口结构的发展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口结构有丰富的内涵,按其性质,可将人口结构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质量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五大类。年龄是人的自然属性,任何一个地区的人口都是由许多不同年龄的人所组成,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形成人口的年龄结构。就建国以来青海人口总体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大体经历了从年轻型到成年型的转变,目前正逐渐迈进老年型。青海人口年龄结构的明显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青海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城乡居民的储蓄水平

一个地区的储蓄水平与许多因素有关,诸如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金融体制、家庭结构以及人们的储蓄和消费意愿等。人口年龄结构无疑是影响储蓄水平的一个因素。一个少年儿童或老年人比例较大的人口,社会的抚养负担较重,人口的生产能力较弱,不利于人们进行储蓄。从微观的家庭结构来说,如果一个家庭中有较多的小孩和老人需要供养,参加工作的人较少,那么该家庭的抚养负担就较重,劳动力所得的收入较多的用于小孩和老人的消费需求上,而没有或很少用于储蓄。相反,如果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家庭中的小孩减少,就减轻了家庭的抚养负担,人们可以更多的进行储蓄。因此,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少儿抚养系数与居民储蓄水平是负相关的,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促使居民储蓄水平上升。原因是简单的,家庭和社会需要在抚育未成年人方面进行消费和投资,少儿人口比例较大不利于人们进行储蓄。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是正向的,老年抚养系数的升高导致居民储蓄水平的升高。这并非是老年人口本身增加了储蓄。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经济生产,收入较少或没有收入,他们是提取储蓄的人群,很少或不进行储蓄。之所以老年抚养系数与居民储蓄水平出现正相关关系,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体系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健、文化等方面的多种需求要依靠子女和老人自己来满足,社会养老体制尚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生育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子女数量的减少,甚至出现了较多的独生子女或无子女家庭,这样就加重了子女的养老负担,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风险。因此,人们选择在工作期内(尤其是接近退休的时候)增加储蓄,一方面为了子女的抚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养老的需要,这是我国居民进行储蓄的主要动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储蓄水平将会随着人们储蓄能力的减弱而下降。由此分析不难看出,正在向老年型转变的青海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抚养系数将会对居民储蓄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少儿抚养系数的快速下降和老年抚养系数的缓慢上升共同带来了居民储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居民储蓄行为的变化过程中总能找到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系数变动的因素。

二、青海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

(一)正在迈向老年型的青海人口结构将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相对减少。根据对我省劳动力资源的预测,在2015年之前,城镇适龄劳动人口处于波动增长状态,增速较为缓慢,其间适龄劳动人口将从86万人增长到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36万劳动力。顶计到2015年之后便逐步开始减少,到2050年后大约减少到51万,城镇劳动力将出现不足状况。农村劳动力在计划生育的前提下,将保持逐渐放慢的增长趋势,从现有劳动力年龄构成上看,那时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全省都普遍存在劳动力老化的趋势,但城镇劳动力的老化将比农村劳动力老化来得快。

(二)劳动力年龄老化,还将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下降。老龄化使劳动力在精力上和行为能力上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退休金、养老费总额将会不断剧增,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开始的,我省更是经济落后,发展滞后,综合省力不强,它将会加重企业和整个社会负担强度,不利于以后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青海正在转变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对其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向老年型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当注意在其人口转变中可能会出现的人口红利现象。在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殆尽之前,我们应当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使人口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最大的发挥出来。

相关文章